產地分布:
主產于我國東北,華北及黃河流域以南各省有少量栽培。印度、日本、美國也有栽培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栽培一年生谷物;須根較粗,基部具支撐根。稈高2-4米,基部直徑1-3厘米,汁液少,淡而無味。葉鞘無毛;葉舌硬膜質,呈半圓形,頂端密生短纖毛;葉片長可達1米,寬6-10厘米,中脈在上面寬約5毫米,白色,凹陷成淺槽,于背面隆起。圓錐花序緊縮,圓筒形或橢圓狀長圓形,長15-35厘米,寬6-10厘米,分枝6-10枚輪生,直伸或蛇曲,基部粗壯,具柔毛和微小的糙毛;總狀花序具2-5節(jié),疏生微細糙毛;無柄小穗橢圓形、橢圓狀長圓形至卵狀橢圓形,頂端尖或鈍,長4-5毫米,寬2.2-2.5毫米,無毛或僅于邊緣具纖毛;兩穎近等長,第一穎紙質或近革質,具12-14脈,脈粗而顯著,自頂端直達基部,中部以上邊緣內折,兩側具脊,脊上有狹翅,粗糙;第二穎較第一穎質硬,為革質或薄革質,背部圓凸,頂端具脊,略呈舟形;第一外稃透明膜質,長橢圓形,長4-4.5毫米,疏生纖毛,具2脈;第二外稃卵形,長約3.5毫米,頂端微2裂,自裂齒間伸出1扭曲的芒,芒長4-6毫米;雄蕊3枚,花藥長3-3.5毫米。穎果成熟時頂端微外露,長3-5毫米,寬2-4毫米,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背部圓凸,胚卵狀橢圓形,胚乳粉狀,白色,種臍橢圓形。有柄小穗長約1.5毫米,線狀長圓形,或線狀鉆形,長3-6毫米,棕褐色,雄性或中性,宿存或連柄一起脫落,第一穎9-19脈,第二穎7-9脈?;ü?-9月。染色體數(shù)2n=20(A. K. Sharma et Bhattacharjes, 1957)。
生長習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