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原產(chǎn)地:巴西、巴拉圭、烏拉圭及阿根廷;世界各地廣泛栽培,在熱帶地區(qū)常逸生。
中國分布現(xiàn)狀:我國各地都有引種(北方溫室栽培),在云南南部及西部、廣西、福建南部和臺灣沿海地區(qū)南海諸島嶼為野生
形態(tài)特征:
高1.3—7米,肉質(zhì)灌木或小喬木,老株常具圓柱狀主干。分枝多數(shù),開展,倒卵形、倒卵狀長圓形或倒披針形,長10-30厘米,寬7.5-12.5厘米,先端圓形,邊緣全緣或略呈波狀,基部漸狹至柄狀,嫩時(shí)薄而波皺,鮮綠而有光澤,無毛,疏生小窠;小窠圓形,直徑3-5毫米,具短綿毛、倒刺剛毛和刺;刺針狀,單生或2(-3)根聚生,直立,長1-5厘米,灰色,具黑褐色尖頭,基部直徑0.2-1.5毫米,有時(shí)嫩小窠無刺,老時(shí)生刺,在主干上每小窠可具10-12根刺,刺長達(dá)7.5厘米;短綿毛灰褐色,密生,宿存;倒刺剛毛黃褐色至褐色,有時(shí)隱藏于短綿毛中。葉鉆形,長2-4毫米,綠色或帶紅色,早落。花輻狀,直徑5-7.5厘米;花托倒卵形,長3-4厘米,先端截形,凹陷,直徑1.5-2.2厘米,基部漸狹,綠色,無毛,疏生小窠,小窠具短綿毛和倒刺剛毛,無刺或具少數(shù)剛毛狀刺;萼狀花被片深黃色,外面具紅色中肋,卵圓形至倒卵形,長0.8-2.5厘米,寬0.8-1.5厘米,先端圓形,有時(shí)具小尖頭,邊緣全緣;瓣?duì)罨ū黄铧S色,倒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,長2.3-4厘米,寬1.2-3厘米,先端圓形或截形,有時(shí)具小尖頭,邊緣近全緣;花絲長12毫米,淡綠色;花藥淡黃色,長約1毫米;花柱淡綠色至黃白色,長12-20毫米,直徑約1.5毫米;柱頭6-10,長4.5-6毫米,黃白色。漿果梨形或倒卵球形,長5-7.5厘米,直徑4-5厘米,頂端凹陷,基部狹縮成柄狀,無毛,紫紅色,每側(cè)具10-15(-20)個(gè)小窠,小窠突起,具短綿毛和倒刺剛毛,通常無刺。種子多數(shù),腎狀橢圓形,長約4毫米,寬約3毫米,厚1.5毫米,淡黃褐色,無毛?;ㄆ?-8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生于海拔3-2000米海邊或山坡開曠地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