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國內分布:栽培于廣西、廣東、云南、臺灣
國外分布:原產西印度群島
形態(tài)特征:
長數米,莖柔弱,有臭味,被柔毛。葉膜質,卵形至長圓狀卵形,長6~10cm,淺3裂或波狀,具睫毛,先端短尖或漸尖,基部心形,邊緣呈不規(guī)則波狀,兩面和葉柄均被柔毛及混生少許腺毛;葉脈羽狀;托葉睫毛狀分裂,裂片頂端具腺;葉柄長約2~6cm?;▎紊?,白色或淡紫色,直徑約5cm,為一由3個苞片所成的總苞所圍繞,苞片1~3回羽狀分裂為許多毛狀裂片,裂片頂端具腺;萼片長1.5cm;花瓣5枚,與萼片等長,白色或淡紫色;副花冠為3列裂片所組成;雄蕊5枚;子房橢圓球形,花柱3(~4)枚,柱頭頭狀。漿果卵球形,長3~5cm。種子多數,橢圓形。
生長習性:
生于海拔60-150的荒山草坡或灌叢中,有栽培。喜溫暖濕潤氣候,對土壤要求不嚴,以排水良好、土層疏松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。
繁殖培育:
用種子繁殖。秋初將采回的成熟果實,去掉果皮,用清水洗去果肉,把種子晾干或曬干,置通風處貯藏。翌年春季3月播種。大面積的生產一般采用直播法,按35cm左右開行條播,將種子均勻地播入溝里,覆土2cm,澆水保濕。7-10d出苗。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