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國內分布:我國臺灣、海南亦有栽培。
國外分布:原產太平洋群島及印度、菲律賓,為馬來群島一帶熱帶著名林木之一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常綠喬木,一般高10多米,最高可達40多米。樹干粗壯,枝葉茂盛,葉大而美,一葉三色。雌雄同株,雌花叢集成球形,雄花集成穗狀。在它的枝條上、樹干上直到根部,都能結果,結果的時間一年內有9個月。每個果實是由一個花序形成的聚花果,果肉充實,味道香甜,營養(yǎng)很豐富,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豐富的維生素A和B及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。人們從樹上摘下成熟的面包果,放在火上烘烤到黃色時,就可食用。植株含白色乳汁,具板根,外形渾厚;在幼木時,板根并不明顯,隨樹木長高長粗,板狀的根就逐漸闊展形成。單葉互生,革質,呈闊卵形,葉端尖,基部呈心形,葉片極大,長約30至90公分,葉表為墨綠色富光澤,為3至9羽狀深裂或全緣,葉脈明顯;為單性花,雌雄同株,雄花先開,花小型,花序呈棍棒狀,腋生,長約25至40公分,雌花序呈球形;聚合果外表布滿顆粒狀突尖,直徑可達20公分,成熟時為黃色。結果的時間一年內有9個月。
生長習性:
面包樹株高可達10-15米,全株含有乳汁。葉有柄、互生、革質、闊卵圓形,先端銳尖,基部近于心形,羽狀深裂,老樹亦有全緣者,裂片3-9枚,長30-40厘米,中肋與側脈均極顯著,葉里脈上有毛;托葉大而作三角形、有毛、早落。4-6月開花,雌雄同株,雄蕊極小,穗狀花序,密集而成棍棒狀,花被二片,雄蕊一枚,直生。雌花花被筒形或球形。面包樹結的果實叫做‘聚生果’,為復合果球,肥大呈肉質,小而頭大,徑10-20厘米,外有角形之瘤突;小果各藏黑色扁平之硬種子一粒。本種之果托特別肥大而為肉質。初為白色,成熟時為黃色,果于8月成熟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面包樹是一種木本糧食植物,也可供觀賞。肉質的果富含淀粉,燒烤后可食用,味如面包,適合為行道樹、庭園樹木栽植。
面包樹為什么叫面包樹?這種烤制的面包果,松軟可口,酸中有甜,風味和面包差不多,故稱之為“面包樹”。結果的時間一年內有9個月。
臺灣東部的阿美族及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都會取食面包樹的果實,阿美族人在果實快要成熟時,摘下來去皮水煮食用,此外還會將白色乳汁拿給小孩子當成像口香糖一樣咀嚼。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