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西藏、云南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肅、陜西、河南和安徽。印度、尼泊爾、錫金和不丹也有分布。
形態(tài)特征:
鱗莖單生或2-3枚聚生,近圓柱狀;鱗莖外皮灰褐色至黑褐色,破裂成纖維狀,呈明顯的網(wǎng)狀。葉2枚,緊靠或近對(duì)生狀,很少為3枚,常為條形、條狀披針形、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,罕為狹橢圓形,短于或近等于花葶,寬0.5-4(-7)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逐漸收狹成不明顯的葉柄?;ㄝ銏A柱狀,高10-60厘米,下部被葉鞘;總苞1-2裂,宿存;傘形花序半球狀,具多而密集的花;小花梗近等長,比花被片長2-4倍,果期更長,基部無小苞片;花紫紅色至淡紅色,稀白色;內(nèi)輪的花被片披針狀矩圓形至狹矩圓形,長4-7毫米,寬1-1.5 (-2.5) 毫米,先端鈍或凹缺,或具不規(guī)則小齒,外輪的寬而短,狹卵形、矩圓狀卵形或矩圓形,長3.2-5.5毫米,寬1.4-2(-2.9)毫米,先端鈍或凹缺,或具不規(guī)則小齒;花絲比花被片略長或長得多,基部合生并與花被片貼生,內(nèi)輪的狹卵狀長三角形,基部寬0.8-1.5毫米,外輪的錐形;子房具3圓棱,基部收狹成長約0.5毫米的短柄,每室1胚珠?;ü?月底到9月。 本種在云南麗江、鶴慶和中甸一帶在葉形和花色方面變化很大,有待進(jìn)一步研究。
生長習(xí)性:
生于海拔2000-4900米的陰濕山坡、溝邊、灌叢或林下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