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分布于老撾、朝鮮、越南、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北、中南、華東、山西、甘肅、陜西、西南各省等地,生長于海拔1,750米的地區(qū),一般生長在路旁、山坡、山谷、疏林下和荒地上,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為多年生長綠,半蔓生草本,莖基部木質(zhì)化,多分枝叢生下垂,長80~120厘米,葉式叢狀扁形似松針,綠色有光澤,花多白色,花期6~8月,果實綠色,成熟后紅色,球形種子黑色。 塊根肉質(zhì),簇生,長橢圓形或紡錘形,長4~10厘米,灰黃色。 莖細,長可達2米,有縱槽紋。 葉狀枝2~3枚束生葉腋,線形,扁平,長1~2.5(~3)厘米,寬1毫米左右,稍彎曲,先端銳尖。 葉退化為鱗片,主莖上的鱗狀葉常變?yōu)橄聫澋亩檀獭? 花1~3朵簇生葉腋,黃白色或白色,下垂;花被6,排成2輪,長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約2毫米;雄蕊6,花藥呈丁字形;雌蕊1,子房3室,柱頭3歧。漿果球形,徑約6毫米,熟時紅色。 花期5月。 生于山野,亦栽培于庭園。 分布我國中部、西北、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。 生長特性:喜溫暖濕潤、半陰,耐干旱和瘠薄,不耐寒,冬季須保持6℃以上溫度。
生長習性:
繁殖培育:
在海拔l000米以下的地方,最好選稀疏的混交林或闊葉 林下種植,如林密要疏林。也可在農(nóng)田與玉米、蠶豆等作物間以及兩山間光照不長的地方種植。按生物學特性選擇土壤,深翻30厘米,去除雜樹枝等,每畝施腐熟廄肥2500-3500千克,餅肥100千克,過磷酸鈣50千克,整平耙細后,作成寬150厘米、高20厘米的高畦。繁殖方法 有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兩種,目前多采用分株繁殖。 1.種子繁殖 每年的9-10月,果實由綠色變成紅色時采收。堆積發(fā)酵后,選粒大而充實的作種。播種期分為春播和秋播。秋播在9月上旬一10月上旬,秋播發(fā)芽率高,占地時間長,管理費工;春播在3月下旬,占地時間短,管理方便。 播種方法:在畦內(nèi)按溝距20-24厘米開橫溝;溝深5-7厘米,播幅6厘米,種距2-3厘米。每畝用種子10-12千克。育苗1000米2可定植10000米2。播后覆蓋堆肥或草木灰,再蓋細土與畦面相平,上面再蓋稻草保濕。氣溫在17-20℃,并有足夠的濕度,播后18-20天出苗。發(fā)芽后揭去蓋草。幼苗開始出土時需搭棚遮蔭,也可在畦間用玉米等作物遮蔭,經(jīng)常保持土壤濕潤。在苗高3厘米左右時拔草施肥。秋季結(jié)合松土施肥,肥料以人畜糞為主。每次每畝施用1000-1500千克。 一年以后的幼苗即可定植。一般在10月或春季末萌芽前,幼苗高10-12厘米時帶土定植。起苗時按大小分級分別栽植。按行距50厘米、株距24厘米開穴。先栽2行天門冬,預(yù)留間作行距50厘米,再栽2行天門冬。定植時將塊根向四面擺勻,并蓋細土壓緊。在預(yù)留的行間,每年都可間作玉米或蠶豆。 2.分株繁殖 采挖天門冬時,選取根頭大、芽頭粗壯的健壯母株,將每株至少分成3簇,每簇有芽2-5個,帶有3個以上的小塊根。切口要小,并抹上石灰以防感染,攤晾1天后即可種植。方法同育苗后的移栽。
田間管理
1.中耕除草生長期間需鋤草、松土4-5次,每次松土不宜太深,以免傷及塊根。 2.搭架 當莖蔓長到50厘米左右時,要設(shè)立支架或支柱,使藤蔓纏繞生長,以利莖葉生長和田間管理。 3.追肥 每年在化凍萌芽前,每畝施廄肥2500-3000千克,用四齒劃土,使糞土均勻混合,6月下旬或7月上旬可追施稀糞水1次或每畝溝施復(fù)合肥10千克,覆土后澆水。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