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(nèi)分布:產(chǎn)四川(巫山、巫溪)、湖北(恩施、巴東)、江西(廬山)、安徽、浙江(天目山)等地。四川、湖北及陜西等地的高山地區(qū)有栽培。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巫溪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多年生高大萆本。根類圓柱形,棕褐色長至15厘米,徑1—2.5厘米,有特殊香氣。莖高1—2米,粗至1.5厘米,中空,常帶紫色,光滑或稍有淺縱溝紋,上部有短糙毛。葉二回三出式羽狀全裂,寬卵形,長20—30(40)厘米,寬15—25厘米;莖生葉葉柄長達30—50厘米,基部膨大成長5—7厘米的長管狀、半抱莖的厚膜質(zhì)葉鞘,開展,背面無毛或稍被短柔毛,末回裂片膜質(zhì),卵圓形至長橢圓形,長5.5—18厘米,寬3—6.5厘米,頂端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有不整齊的尖鋸齒,或重鋸齒,齒端有內(nèi)曲的短尖頭,頂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,基部常沿葉軸下延成翅狀,側(cè)生的具短柄或無柄,兩面沿葉脈及邊緣有短柔毛。序托葉簡化成囊狀膨大的葉鞘,無毛,偶被疏短毛。復(fù)傘形花序頂生和側(cè)生,花序梗長5—16(20)厘米,密被短糙毛;總苞片1,長鉆形,有緣毛,早落;傘輻10—25,長1.5—5厘米,密被短糙毛;傘形花序有花17—28(36)朵;小總苞片5—10,闊披針形,比花柄短,頂端有長尖,背面及邊緣被短毛?;ò咨瑹o萼齒,花瓣倒卵形,頂端內(nèi)凹,花柱基扁圓盤狀。果實橢圓形,長6—8毫米,寬3—5毫米,側(cè)翅與果體等寬或略狹,背棱線形,隆起,棱槽間有油管(1)2—3,合生面有油管2---4(6)?;ㄆ?—9月,果期9—10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生長于陰濕山坡,林下草叢中或稀疏灌叢中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